古今年俗差異有哪些 春節(jié)習俗過去和現在的區(qū)別

街頭等故人2022-08-18 15:07:243786

古今過年習俗的異同,現代過年習俗和古代的差別,古今春節(jié)區(qū)別,我國南北方春節(jié)習俗有哪些差異,南北方過年習俗有哪些差異。

本文導航

過年民族風俗習慣有哪些

按時間,老年間習俗是

臘八煮粥,祭祀先農、先祖,也稱臘祭,相傳也是釋迦得道成佛之日。宋后從祭祀大日演變?yōu)槊袼孜陡鼭獾墓?jié)日,喝臘八粥,還有泡臘八蒜(綠色的,過年吃餃子極其棒),奏響春節(jié)的序曲。

祭灶

民諺:二十三,糖瓜粘。是民間流傳及其廣的習俗,家家在這天祭祀灶王爺,供糖果,傍晚焚燒舊灶畫,同時請(貼)新灶王像,祈求上天言好事,下屆降吉祥。祭灶的日子有“官三民四船家五”的說法,分別是23、24、25三日。

掃塵

二十四,掃塵日。北方成為掃房,南方稱為撣塵,打掃庭院、擦洗鍋碗、拆洗被褥。表達除塵、除舊的意愿。

貼春聯、貼年畫、倒貼福字、都是年前可以做的。

除夕守歲

俗稱熬年,餃子就酒越喝越有。如今都被團年飯和春晚取代,但基本取的也是守歲的的意思,一定要守到0點敲鐘

接下來是拜年

初一:晚輩給長輩拜年,給本家拜年

初二:給岳家拜年

初三:拜親戚

如今,單位組織團拜,個人有電話、短信、賀卡拜年等手段,老年間一定要上門,帶些賀新的禮物

年后還有破五之說,就是家中的過年的水一定要初五后換(儲水而言),如今都是自來水也無次說法,但有的地方給魚缸換水澆花什么都在初五之后,也是遵循這個習俗。

最后送個童謠

孩子孩子你別饞,過了臘八就是年。

臘八粥你喝幾天,哩哩啦啦二十三。

二十三,糖瓜粘,二十四,掃塵日;

二十五,燉豆腐,二十六,炸羊肉;

二十七,殺公雞,二十八,把面發(fā);

二十九,蒸饅頭,三十晚上熬一宿;

大年初一去拜年。您新禧,您多禮,白肉饃饃饞饞你!

中國南北過年習俗與差異

  1、 送灶

  臘月二十四送灶,至今仍是中國南北許多城鎮(zhèn)鄉(xiāng)村居民過年的第一個大關目。不過,在城市,尤其是大城市,卻很少或幾乎不再進行(郊區(qū)農村除外)。關鍵是現代生活中的灶與炊,已與古代的土灶炊煮根本不同,灶王爺的地位變了,重要性減弱了,不但灶君,就是整個神鬼系統(tǒng),與人的關系也不像古代那么密切了,城市人祭灶送灶以與天帝神鬼溝通的需要和熱情自然大減。

  2、守歲

  除夕雖在新年的前一天,但卻算得上是過年的第一個高潮,而今依然如此。一切的節(jié)日準備在此夜必須完成,明天將另有一系列活動,家庭主婦們也要好好休息暫不忙碌,于是,年三十往往成了最忙亂的一天,對于上班族來說,尤其如此。 除夕的傳統(tǒng)過法,有較多的儀式,如掛像祭祖、供奉神饗,乃至跪拜磕頭、鞠躬行禮等等,這一套直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還很流行,特別是在一些鄉(xiāng)紳之家。如魯迅小說《祝?!匪鑼懙慕B興魯鎮(zhèn)的魯四老爺家,就極典型。 現代的趨勢則是這一套由簡化而漸趨消亡,但變化的速度并不平衡,有的地方,有的人家,變得慢一些,還能看到舊儀的片段留存。至于傳統(tǒng)帶有驅鬼避邪巫術意味的掛青松,懸桃符,貼門神,放爆竹等等,則有變形的保存?,F代人仍喜歡在新年期間置門松,掛青蒲,在室內插鮮花,在門上貼春聯春畫(內容如招財進寶、福祿壽三星、關帝、觀音)或倒過來的“福”字;仍喜歡放鞭炮或煙花,近年來煙花的花樣和大小,都有很大發(fā)展。但現代人做這些,多數只是為了美化環(huán)境,為了增添喜氣,為了自己愉悅,很少或幾乎不再關注傳統(tǒng)的祈求禳祝和驅逐鬼祟的含意。在民俗傳承中,形式留存而內涵變異,老傳統(tǒng)與時代因子巧妙結合,可以說是一種規(guī)律性的現象。

  拜年

  傳統(tǒng)的拜年是加強和潤滑人際關系的有效手段。現代人對此認識更深,行事亦更為自覺,故此風至今不衰,且有發(fā)展。

  新中國成立以來,除原本親戚朋友、同事師生之間的過年走訪基本照舊外,也繼承了“團拜”的形式,即在某個范圍或團體圈子之內,選擇一個地點,約定一個時間,作有組織的集體互拜。這既是一項有意義的活動,又可簡化和減少個別走訪的程序和時間。而且這樣做,在非常親密的人之間也并不形成約束,團拜之外,仍不妨單獨走訪。行之既久,團拜形式也稍有變化,大抵是改成正式放年假之前,在各單位或團體舉行聯歡,此日,凡能出席者都會出席,甚至可攜帶家屬(主要是未成年的孩子),聯歡會上,單位首長講話,同事聊天,表演一些節(jié)目,吃些糖果花生,既是年終的告別,也算新年的團拜,此種做法日漸盛行,有形成風俗之勢。有的較大單位,為避免下屬給上司拜年的繁冗,還實行一定領導層的團拜。往往是在年前擇定一日,各級官員皆到,進行簡單儀式,互致年終慰問和新年祝賀。而由國務院、人民政協(xié)主持的春節(jié)招待會,雖是一次政治性活動(溯源也許可追至古代朝廷的元日朝會,但性質和形式已有根本不同),同時也有藉會見各界代表而向全國各界拜年之意——主持者的講話中,往往直接點出這層涵義——至今也已形成習慣,向新民俗演變著了。 年假時間有限,而需要拜年的對象又多,有的還不在一地,怎么辦?中國古人早就采取送達名刺(上書本人名字、籍貫、官職及敬賀語)以代親臨拜謁的辦法。最初的名刺用途只是為通報姓名,與拜年尚無關聯,這在秦漢時代就已出現,隋唐時,謁見長者貴人,也往往先是投刺,得到允許才正式拜會。至宋代,開始將名刺用于年節(jié)的拜賀,但并不限于過年。周密《癸辛雜識》云:“節(jié)序交賀之禮,不能親至者,每以束刺,簽名于上,使一仆遍投之,俗以為常?!?這里說的是“節(jié)序交賀之禮”,可見用得頗廣。同書又說:“今時風俗轉薄之甚,昔日投門狀有大狀、小狀。大狀則全紙,小狀則半紙。今時之刺,大不盈掌,足見禮之薄矣?!笨磥?,宋人的名刺發(fā)展到后來,其大小已頗像今日的名片了。送名刺對完成禮節(jié)而又節(jié)省時間,自有很大好處,但用濫了卻也蛻變?yōu)槔淠目吞滋摱Y,為人所詬病。到了現代,由于書寫載體的進步,再結合外來的經驗,便發(fā)展出賀年片和賀年卡來。這樣,不但一國之內可以通過郵政方便地賀年,而且給世界各地的朋友賀年也不再是難事。前幾年,中國電訊事業(yè)發(fā)展很快,電話開始普及,費用逐步降低,生活節(jié)奏越來越快的人們,便又轉而采用既快捷又省事的電話拜年手段。近年隨著電子技術的突飛猛進,電腦進入千家萬戶,于是,從網上發(fā)賀卡拜年已極為尋常,拜年的民俗行事遂進入無所不能的虛擬空間。這也非常符合節(jié)約紙張、節(jié)約可貴的木材資源的理念。

  迎財神

  迎財神是過年行事的重要一項。這項活動以往就有,一直延續(xù)到近現代。許多地方志

  上有年初五迎財神的記載。迎接的方式很多,可以到寺廟磕頭獻金、行禮祝禱,也可在家中燃燭掛像,焚香膜拜。清同治《上??h志》載:“(正月)五日,接財神,用鮮鯉擔魚呼賣,曰‘送元寶魚’。至暮轟飲,曰‘財神酒’”。 這是帶有祈求巫術意味的舉動。北方在這天則有“過破五”和“送窮”習俗, 前者規(guī)定年初五有不能打破器皿和說不吉語,后者以一定儀式恭送“窮鬼”,應屬禁忌與禳祝性質的活動。無論祈求、禁忌、禳祝,動機都在于驅逐窮困,企望財富。因為迎財神是個吉利的日子,許多商家對此均極重視。往往前一日即為財神設祭,長桌上供以魚肉果品,點上香燭,由老板率領店員逐一叩拜禱祝,然后燃放爆竹。次日店鋪開門,可望能發(fā)利市。而跳加官、舞財神和唱喜歌者,即以此日在店門前表演、乞討,店家不得哄趕拒絕,要給表演者年糕吃,或給一些錢。

春節(jié)習俗過去和現在的區(qū)別

  主要在于時間不同。

  春節(jié)是農歷的新年,歲首的正月初一,俗稱“過年”,現在則稱之為“春節(jié)”。據《前漢書·律歷志》記載:“春,蠢也?!薄按馈笔抢ハx活動的意思,在古代,春、蠢同音同義,春來蟲動,幼苗吐綠,萬物興旺?!豆騻鳌酚肿⒄f:“春者,天地開辟之端,養(yǎng)生之道,法象所出,昏斗指東方曰春?!倍肮?jié)”多指節(jié)氣,是按地球在繞太陽公轉軌道上的位置劃分的。地球從春分點出發(fā),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(jié)氣,它反映了季節(jié)變化、氣候特點、物候現象的規(guī)律,春與節(jié)連在一起,就是這一年之首、月之首、日之首。意味著春回大地,一元復始,萬象更新。

  在古代雖稱正月初一為春節(jié),但正月初一應從哪天算起?據《史記》所載,在漢武帝時才規(guī)定孟喜月的第一天,稱之為春節(jié),自此歷代相沿未改。1912年實行公元紀年后,農歷正月初一仍是傳統(tǒng)的春節(jié),只是將公歷的1月1日稱為“新年”或“元旦”而已。春節(jié)最早也叫“度歲”,有史書將農歷年的除夕稱作“分歲”,也是有其來歷的。在夏至商代,人們稱木星為“歲星”,以它走完一宮定為一歲。這就是把年稱為“歲”的開始,歲歲之交就叫“分歲”,而不叫“過年”。“分歲”之后每人的年齡便長了一歲。至于“年”的起源,則是眾說紛紜、莫衷一是。

 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,宣布采用陽歷紀年,但民間仍習慣于夏歷習俗。民國二年(1913年)7月,時任北京政府內務總長的朱啟鈐向袁世凱送了一份四時節(jié)假報告稱,辛亥革命以后,陰歷被陽歷替代,但從“我國舊俗,每于四時令節(jié),游戲祈戲,比戶同風。固作息之常情,亦張馳之至道,本部(指內務部)征采風俗,衡度民時,以為對于此類習慣,……應明文規(guī)定,俾有率循,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(jié),端午為夏節(jié),中秋為秋節(jié),冬至為冬節(jié),凡我國民均得休息,在公人員,亦準給假一日”。但此后,由于各種原因,夏節(jié)、秋節(jié)和冬節(jié)均沒有得以保留下來,但正月初一的“春節(jié)”卻得以沿襲下來。

北方和南方的春節(jié)習俗有什么不同

  北京年俗:新正節(jié)日期間,北京有特殊的廟會和貿易、游樂場地。

  上海年俗:十五元宵,男女老少成群結隊出外觀燈。城隍廟及西園又是一個活動的中心點。

  天津年俗: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"破五"。這一天,家家戶戶吃餃子,菜板要剁得叮咚響,以示正在剁"小人"。

  廣西年俗:桂西一些地區(qū),世代流傳的舞雞、舞春?;顒樱鎏砹舜汗?jié)的喜慶氣氛。

  山東年俗:春節(jié)期間,嶗山村村鎮(zhèn)鎮(zhèn)扭秧歌、跑旱船、舞龍燈、踩高蹺……熱鬧非凡。

  廣東年俗:潮汕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“神明”上天“述職”之時。

  東北年俗:為珍惜已逝的歲月,男女老少都要徹夜不眠,進行不同的娛樂活動,謂之“守歲”。

  福建年俗:廈門在正月初一,黎明開門,梵香燃爆,曰"開正"。晨起祭祀祖先,是日,糞土不傾戶外。

  陜西年俗:貼對聯,打醋炭,掛紅燈,凈院落。打醋炭,就是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,再澆上醋。

  湖南年俗:在湘潭舞龍燈先要"接龍",即挨家挨戶發(fā)請?zhí)?,凡是接了請?zhí)娜思揖鸵来芜M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。

  臘月25:接玉皇

趕亂歲

照田蠶

  天帝玉皇于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,查察人間善惡,并定來年禍福,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,稱為“接玉皇”。這一天起居、言語都要謹慎,爭取好表現,以博取玉皇歡心,降福來年。

中人論壇獻上:

狗年壁紙?zhí)?/p>

  臘月29:小除夕

過趕年

  除夕前一日,叫“小除夕”,家置酒宴,人們往來拜訪叫“別歲”。焚香于戶外,叫“天香”,通常要三天。

  臘月30除夕:貼門神

貼春聯

放爆竹

  “除夕”中的“除”字是“去;易;交替”的意思,除夕的意思是“月窮歲盡”,人們都要除舊部新,有舊歲至此而除,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,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。

中人論壇獻上:

狗年對聯

  正月初一:拜年

占歲

貼畫雞

  春節(jié)里的一項重要活動,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里祝賀新春,舊稱拜年。

中人論壇獻上:

春節(jié)會員拜年帖

  正月初二:祭財神

  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,還是普通家庭,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。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。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。這天中午要吃餛飩,俗稱“元寶湯”。

中人論壇獻上:

新年短信匯總版

  正月初三:燒門神紙

禁食米飯

 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(jié)時的松柏枝及節(jié)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并焚化,以示年已過完,又要開始營生。俗諺有“燒了門神紙,個人尋生理”。

北方跟南方過年習俗有什么不一樣

南北方過年習俗差異在北方人會吃餃子,包餃子,而南方有些地方會做年糕,有些地方會打火鍋。因為我們國家的面積很大,所以每個地區(qū)的生活習慣和傳統(tǒng)風俗都是不一樣的,南方和北方人在過年的時候也會有著不同的過年習俗。不過不管對于哪一個地區(qū),過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,所以在過年的時候也會有很多的活動。因為新年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一個日子,所以大家在過年的時候都會吃很多好吃的東西。

雖然每一家的年夜飯都是不一樣的,但是同一個地區(qū)的年夜飯總是會有一些相似之處。但是南方和北方在過年的時候,則會有一些比較大的差異。比方說北方人在過年的時候家里的飯桌上一定少不了餃子,因為北方人非常的喜歡吃餃子,無論是過年過節(jié)還是平常不知道吃什么的時候都會煮餃子吃。但是南方人對這樣的行為卻非常的不理解,因為南方人在重要的節(jié)日都會吃年糕或者是湯圓。

在過年的時候長輩都是要給小輩壓歲錢的,但是壓歲錢的數額都是不一樣的,一般來說,北方人給的紅包數量比較少,但是金額會比較大。可能有的家庭情況比較小的小孩在過完年之后能收到上萬的紅包,但是在南方特別是在廣東地區(qū),小孩子收到的紅包雖然數量上會比較多,但是面額就會比較少,可能一個紅包里面只有幾塊錢或者是幾十塊錢。

北方人在過年的時候喜歡吃餃子,是因為覺得餃子的形狀很像是元寶,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能夠多多賺錢。而南方人在過年的時候吃年糕也是寓意著年年高,因為年糕的諧音就是“年高”。不過南北過年習俗雖然會有一些差異,但是在過年的時候,大家都會吃很多好吃的東西,也會和家人一起坐在電視機前看著春晚守歲。

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。

版權聲明:本文由尚恩教育網發(fā)布,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。

本文鏈接:http://www.lmix.com.cn/view/48103.html

標簽: 文化
分享給朋友:

發(fā)表評論

訪客

◎歡迎參與討論,請在這里發(fā)表您的看法和觀點。